时间: 2025-04-30 22:10: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0:46
悬榻留宾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悬挂床榻以留客人”。这个成语源自《后汉书·徐穉传》中的故事,讲述徐穉(字孺子)是东汉时期的名士,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唯独对徐穉特别尊重,为其特设一榻,徐穉走后就把榻悬挂起来。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主人对客人特别尊重和热情款待。
悬榻留宾 的词源直接来自《后汉书·徐穉传》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但其核心意义——对客人的特别尊重和热情款待——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好客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主人的待客之道被视为个人修养和社会地位的体现。悬榻留宾** 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了对客人的尊重和礼遇。
这个成语给人以温馨、尊重和热情的情感联想。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礼仪之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在现代社会,虽然不再有悬挂床榻的*俗,但悬榻留宾 的精神仍然值得提倡。在接待重要客人或朋友时,提供周到的服务和热情的接待,可以体现这种精神。
在创作中,可以将悬榻留宾 的精神融入故事情节,如描述一个主人如何精心准备,以最高规格接待一位远道而来的贵宾,从而展现主人的品格和待客之道。
结合古代家具的图片,如精美的床榻,可以增强悬榻留宾 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宴会的音乐和欢声笑语,营造出一种热情好客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英语中的“roll out the red carpet”(铺红地毯),虽然具体*俗不同,但都表达了类似的尊重和热情款待的含义。
悬榻留宾 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在个人交往还是商业活动中,都应该保持对人的尊重和热情款待。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东汉时期,陈蕃担任豫章太守,他不喜欢留造访的客人过夜,唯独对名士徐稚除外。他的公馆内特为徐稚设了一张床,徐稚来时放下就可以用,走后就将床吊起来,可见他们的友谊有多深
曾朴《孽海花》第20回:“春秋佳日,~,偶然兴到,随地设宴。”
1.
【悬】
(形声。从心,县声。本作“县”,象断首倒挂,后加“系”。假借为行政区域的“县”后,另加“心”字表示悬挂。本义:吊挂)。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悬者植梯接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以叵幅悬之。 、 清·张廷玉《明史》-倒悬之。
【组词】
悬丝诊脉、 悬壁
2.
【榻】
(形声。从木,(tà)声。本义: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
同本义。
【引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移我琉璃榻。 、 《后汉书·徐稚传》-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 清·周容《芋老人传》-一榻。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对坐榻上。 、 《聊斋志异·促织》-喜置围榻上。
【组词】
榻登、 榻布、 竹榻;藤榻
3.
【留】
(会意。从田,从丣,丣亦(yǒu)声。从“田”,表示停留的地方。本义:停留,留下)。
同本义(停止在某一处所,含有不动的意思)。
【引证】
《说文》-畱,止也。 、 《战国策·秦策》-令之留于酸枣。 、 《楚辞·云中君》-灵连蜷兮既留。 、 《素问·虐论》-风气留其处。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张良留谢。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 、 《资治通鉴·唐纪》-留五百人。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上空留。 、 明·于谦《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留像于馆。
【组词】
逗留、 留舍、 留住、 留居、 留身、 留客住
4.
【宾】
(形声。从贝,冥(mián)声。甲骨文字形,会意。上面象屋形,下面是“人”和“止”。表示客人来到屋下,即宾客到门。金文将“止”改为“贝”,小篆从之。王国维说:“金文及小篆易从止为从贝者,乃后起之字。”本义: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从貝者,宾礼必有贽。-賓,所敬也。 、 《礼记·乡饮酒义》-宾者,接人以义者也。 、 《仪礼·乡饮礼》。注:“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谋宾介。 、 《周礼·司仪》-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之相为宾也。诸公之臣相为国客,是散文宾客通称,对称则宾尊而客卑,宾大而客小。 、 《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荀子·礼论》-宾出,主人拜送。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相待如宾。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众宾团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