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31: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31:24
词汇“干济”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老或文言文的词汇。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干济”字面意思是指有才能并且能够实际做事,即既有才干又能济世。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人的能力和贡献。
“干济”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干”指才能,“济”指救助、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能干”、“有才”等词汇。
在古代**,“干济”常用来评价官员的能力和贡献,是一个正面评价的词汇。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的使用已经非常有限,更多地被其他现代词汇所替代。
“干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联想到有能力、有贡献的人物形象。它传递出一种正面的情感,即对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的赞赏。
在现代生活中,我很少遇到使用“干济”这个词的场合,但在阅读古代文献或历史书籍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从而对其有所了解。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可以使用“干济”来描绘一个古代英雄或智者的形象,如:“古有干济士,今无济世才。”
由于“干济”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可能不会直接引发具体的视觉或听觉联想,但可以联想到古代官员的形象,或是古代文献中的描述。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capable and effective”。
“干济”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反映了古代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底蕴。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不常用,但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丰富语言知识。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济】
渡过水流。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济乎江湖。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济河,围令狐。 、 唐·李白《行路难》-直挂云帆济沧海。
【组词】
同舟共济;济胜之具、 济水、 济涉、 济运
帮助;救助。
【引证】
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 《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济师来攻。
【组词】
济人利物;济拔、 济惠、 济物、 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