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20: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20:05
干涉现象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在同一空间区域相遇时,它们的振动相互叠加,导致某些位置的振动增强,而其他位置的振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光学和声学领域。
“干涉现象”一词源自拉丁语“interferere”,意为“介入”或“干预”。在物理学中,这个词被用来描述波的相互作用,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用以描述任何形式的相互影响。
在科学文化中,“干涉现象”是理解自然界复杂性的关键概念之一。它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科普教育中被广泛使用,帮助公众理解波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干涉现象”可能让人联想到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因为它揭示了多个因素相互作用时可能产生的复杂结果。这种联想可能引发对自然界奥秘的敬畏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干涉现象”这个词,但我们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比如在听音乐时,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叠加产生丰富的和声。
在诗歌中,可以将“干涉现象”比喻为人生中的各种经历和情感的相互作用:
生活如波,情感如潮, 干涉之中,色彩斑斓。 喜怒哀乐,交织成画, 人生舞台,波澜壮阔。
在不同语言中,“干涉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核心概念——波的相互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德语中,“Interferenz”直接对应于“干涉现象”。
“干涉现象”是一个在物理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波的行为,也启发我们在其他领域思考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复杂的现象。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涉】
(会意。从水步。甲骨文字形。中间是水,两边两只脚,象涉水之形。本义:趟水过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涉,徒行濿水也。 、 《尔雅》。注:“无舟而渡水曰徒涉。”-冯河,徒涉也。 、 《释水》-繇膝以上为涉。 、 《方言七》-过度谓之涉济。 、 《诗·卫风·氓》-送子涉淇。 、 《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组词】
涉水登山、 涉浅、 涉厉、 跋山涉水
3.
【现】
(形声。从玉,见声。本义:出现)。
同本义(明显看得见)。
【引证】
《广韵》-现,俗见字。 、 明·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组词】
现弄、 现化、 现示
4.
【象】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Elephas)和非洲象属(Loxodonta)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引证】
《说文》-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 、 《山海经·南山经》-祷过之山多象。 、 《汉书·司马相如传》-穷奇象犀。 、 《汉书·张骞传》-其民乘象以战。 、 《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
【组词】
象口、 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