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4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40:26
“南北对话”(North-South Dialogue)是一个政治和经济术语,主要用于描述全球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里的“北”通常指代经济上较为发达的北方国家,如北美、欧洲和部分亚洲国家;而“南”则指代经济上较为落后的南方国家,如非洲、拉丁美洲和部分亚洲国家。
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南北对话”通常涉及贸易、投资、债务、技术转移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在文学和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比喻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南北对话”这个词汇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发达国家和发展**家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国际社会开始寻求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成为描述这种国际交流的常用术语。
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南北对话”反映了全球经济不平等和南北差距的问题。这个词汇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文件中频繁出现,强调了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南北对话”这个词汇可能引发对全球经济不平等和贫困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激发了对国际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希望。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国际会议、外交谈判和全球治理等场景。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与参与国际项目、志愿服务或学术研究的经历相关。例如,参与某个旨在促进南北合作的国际项目,或者在学术研究中探讨南北对话的现状和挑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南北对话的桥梁上,
我们携手共筑梦想,
跨越贫富的鸿沟,
让希望之光照亮远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国际会议的场景,各国代表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南北对话的议题。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旋律庄重、节奏稳健的音乐,以体现南北对话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南北对话”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核心含义都是描述发达国家和发展**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法语中可能是“dialogue Nord-Sud”,在西班牙语中可能是“diálogo Norte-Sur”。
“南北对话”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术语,它不仅反映了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和差距,也强调了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复杂性。
1.
【南】
佛教用语
【组词】
南无
2.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3.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4.
【话】
(形声。从言,舌声。本义:言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话,合会善言也。 、 《左传·文公六年》-著之话言。 、 《左传·文公十八年》-不知话言。 、 《左传·襄公元年》-告之话言。 、 《诗·大雅·板》-出话不然。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 、 唐·李朝威《柳毅传》-心诚之话。
【组词】
话言、 话差、 话白儿、 话布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