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1:4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1:43:02
“女僧”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女性僧侣,即出家的女性徒。在传统中,女性出家者通常被称为“比丘尼”,而“女僧”可以被视为“比丘尼”的非正式或口语化的称呼。
在文学作品中,“女僧”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虔诚、清净或超脱世俗的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加随意,有时甚至带有一定的亲切感。在专业领域,如研究或历史学中,更倾向于使用“比丘尼”这一正式称谓。
同义词“比丘尼”和“尼姑”都指女性出家人,但“比丘尼”更为正式,而“尼姑”则更口语化。反义词“和尚”和“比丘”则指男性出家人。
“女僧”一词可能源自对“僧”这一泛指出家人的词汇的女性化。在传入后,随着**文化的发展,“比丘尼”这一称谓逐渐被广泛接受,而“女僧”则更多地出现在非正式或口语化的语境中。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出家修行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女僧往往被赋予了道德高尚、精神超脱的形象。在现代社会,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女僧的社会地位和形象也在不断变化。
提到“女僧”,可能会联想到宁静的寺庙、清幽的山林以及虔诚的修行生活。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与**相关的话题或活动,可能会使用“女僧”这一词汇来指代参与其中的女性出家人。
在诗歌中,可以将“女僧”融入描绘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山间清泉旁,
一位女僧静坐,
心随白云飘。
想象一位女僧在晨曦中诵经,她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背景音乐可以选择轻柔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平和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如英语中的“nun”(修女),虽然指代的是**教中的女性出家人,但在形象和意义上与“女僧”有一定的相似性。
通过对“女僧”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中女性出家人的角色和形象。这个词汇不仅反映了信仰,也体现了社会文化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和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一词汇有助于传达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1.
【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女人,与“男”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妇人也。 、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 、 《韩非子·亡征》-男女无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男女奔窜。
【组词】
女陪堂、 女先儿、 女红、 女冠、 女兄、 女伯、 女嬖、 女隶、 女中丈夫
2.
【僧】
(形声。从人,曾声。本义:和尚)。
同本义 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俗称“和尚”,梵语“僧伽(samgha)”的省称。
【引证】
韩愈《山石》-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组词】
僧行、 僧众、 僧录司、 僧雏、 僧寮、 僧居、 僧衲、 僧靿袜儿、 僧正、 僧官、 僧纲、 僧腊、 僧伽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