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0:08
“毫发丝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毫毛、头发、丝线、小米”,用来形容极其微小或微不足道的事物。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事物的微小程度,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在文学作品中,“毫发丝粟”常用来形容微不足道的细节或影响,如在描述历史**时,可能会提到某个小人物的作用如同“毫发丝粟”。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贡献或影响非常小,不值一提。在专业领域,如物理学或数学中,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极小的数值或量度。
“毫发丝粟”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毫”指细毛,“发”指头发,“丝”指丝线,“粟”指小米。这些词汇都是用来形容极小或细小的物品,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个成语,用以强调事物的微小程度。
在**文化中,强调“毫发丝粟”的概念与儒家思想中的“慎独”有关,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谨慎对待每一个细节,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不应忽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谦逊和谨慎的感觉,它提醒人们在评价事物时要客观,不要忽视任何看似微小的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提醒自己不要因为事情小就忽视它,因为有时候小事情也可能产生大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人生如梦,那些毫发丝粟的瞬间,却编织成我生命的绚烂。”
想象一幅画面,细小的雨滴落在平静的湖面上,每一滴都像是“毫发丝粟”,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湖面的涟漪,带来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美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drop in the ocean”,意指某事物极其微小,对整体影响不大。
“毫发丝粟”这个成语教会我们在评价事物时要全面,不要忽视任何微小的因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注意细节,因为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1.
【毫】
(毫为豪的俗字。形声。从毛,高省声。本义:长而尖的毛)。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畜》-未成毫狗。
【组词】
毫光、 毫芒、 毫黍、 毫眉
2.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3.
【丝】
(会意。从二糸。糸(mì),细丝。本义:蚕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丝,蚕所吐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唐·白居易《重赋》-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组词】
丝棉;丝网;丝缰、 丝人、 丝布、 丝妇、 丝子、 丝行、 丝庄
4.
【粟】
(会意,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后隶变为“西”。本义:粟子,谷子)。
同本义 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种粗糙、抗旱、但不耐霜冻的一年生禾草(Setaria italica),具有粗而重的长穗状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饲料。
【引证】
《说文》-粟,嘉谷实也。 、 《旧唐书·食货志下》-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
【组词】
粟入、 粟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