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09: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09:54
“引经据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文句或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解释某个概念。这个成语强调了在论证或解释时引用权威文献的重要性,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在文学作品中,“引经据义”常用于学术论文、辩论或严肃的讨论中,用以展示作者对经典文献的熟悉程度和对传统智慧的尊重。在口语交流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其概念——引用权威来源来支持观点——是普遍存在的。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哲学、历史等,引用经典文献是常见的学术实践。
“引经据义”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经典文献的重视。在古代,经典文献被视为知识和智慧的宝库,引用这些文献是学术和官方文书中的常见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引用权威来源的场合。
在**文化中,尊重传统和经典文献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因此,“引经据义”不仅是一种学术实践,也是一种文化传统,体现了对历史和智慧的尊重。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尊重和信任。它让我联想到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表达观点时寻求权威支持的重要性。
在我的学术写作中,我经常使用“引经据义”的方法来支持我的论点。例如,在撰写关于**历史的论文时,我会引用《史记》或其他古代文献来增强我的分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古老的卷轴中寻觅, 引经据义,智慧的光辉。 历史的回声,经典的韵律, 在心中回响,永不消逝。”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学者在古籍堆中寻找,手中拿着一本打开的经典文献,灯光柔和,书页翻动的声音在安静的图书馆中回响。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实践是引用圣经、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或其他经典文献。例如,在法律辩论中引用《圣经》或《罗马法》是常见的做法。
“引经据义”是一个强调引用权威文献来支持论点的重要性的成语。它不仅在学术领域有广泛应用,也体现了对传统和智慧的尊重。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更有效地构建论点和表达观点。
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
1.
【引】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引,开弓也。 、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淮南子·说林训》-引弓而射。 、 《战国策·楚策》-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史记·匈奴列传》-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 《淮南子·人间训》-丁壮者,引弦而战。 、 明·魏禧《大铁椎传》-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组词】
引手、 引弓、 引满
2.
【经】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引证】
《韩非子》-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 、 《中国歌谣资料》-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
3.
【据】
(形声。本义:手靠着;靠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据,杖持也。 、 《战国策·燕策》-冯几据杖。 、 《庄子·盗跖》-据轼低头。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