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07:50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中年妇女虽然年纪已不轻,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魅力和优雅。这里的“徐娘”指的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传说她虽然年纪渐长,但风韵不减当年。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年龄虽然增长,但个人魅力并未随之减退。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那些虽然年纪稍长,但依然保持优雅和魅力的女性角色。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赞美一个中年女性的风度和气质。在专业领域,如时尚、美容行业,这个成语可能会被用来强调年龄不是衡量美的唯一标准。
同义词:风韵犹存、风姿绰约、半老徐娘 反义词:人老珠黄、风烛残年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风韵犹存”更侧重于魅力的保持,“风姿绰约”则强调姿态的优雅。反义词则强调了随着年龄增长,魅力和活力的减退。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历史故事,特别是关于徐昭佩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成为描述中年女性魅力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美往往与年轻和生育能力联系在一起。然而,“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这个成语打破了这种单一的审美标准,强调了年龄增长并不意味着美的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年龄和美的新认识。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它让人联想到成熟、优雅和自信。它鼓励人们欣赏不同年龄段的美,不仅仅是青春的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赞美一个我认识的中年女性,她的优雅和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岁月如歌,徐娘半老, 风韵犹存,不减当年。 时光流转,优雅依旧, 她的笑容,温暖如春。”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穿着优雅的中年女性,在花园中漫步,她的姿态和微笑都透露出一种成熟的美。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柔和的钢琴曲,传达出一种宁静和优雅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ill got it”或“age gracefully”,这些表达也强调了随着年龄增长,个人魅力和优雅可以保持不变。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女性美的赞美,也是对年龄多样性的认可。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美是多样的,不应该被年龄所限制。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年龄段的美。
1.
【徐】
(形声。从彳(chì),余声。双人旁与行走有关。本义:慢步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安行也。 、 《易·困》。虞注:“坤为徐。”-乃徐有说。 、 《战国策·宋策》-徐其攻而留其日。 、 《孙子·军争》-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 《文选·张衡·东京赋》-摄提运衡,徐至于射宫。
2.
【娘】
(形声。从女,良声。本义:对妇女的泛称,多指少女)。
同本义。
【引证】
古乐府《子夜歌》-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
【组词】
渔娘;厨娘;婆娘;老板娘;娘行、 娘们、 娘娘庙、 娘子关、 新娘;姑娘
3.
【半】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半,物中分也。 、 《汉书·高帝纪上》-今汉有天下太半。 、 《汉书·项籍传》-士卒食半。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 、 《聊斋志异·狼三则》-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组词】
太半、 半日;半工;半升
4.
【老】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形。本义:年老,衰老)。
五十至七十岁的高龄。
【引证】
《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 、 《礼记·曲礼》-七十以上曰老。 、 《国语·吴语》。注:“六十曰耆,七十曰老。”-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以告。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注:“六十称耋,七十称老。”-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 、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 、 《管子·海王》注-六十以上为老男,五十以上为老女。 、 《后汉书》-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组词】
老钝、 老家人、 老院子、 老丹青、 老行、 老姐、 老杜、 老羸、 老口
5.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
6.
【韵】
(形声。从音,员(匀)声。本义:和谐悦耳的声音)。
同本义。
【引证】
宋·苏轼《石钟山记》-余韵徐歇。 、 《西游记》-短笛无声,寒砧不韵。
【组词】
韵悠悠
7.
【犹】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
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引证】
《说文》。字亦作猷。-猶,愑属。 、 《尔雅》-犹如麂,善登木。 、 《释文》引《尸子》-犹,五尺大犬也。 、 《颜氏家训·书证》-犹,兽名也。 、 《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犹与未决。 、 《水经注》-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
8.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