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2:45: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2:45:48
词汇“伛伛”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伛伛”形容人弯腰驼背的样子,通常用来描述老年人或因疾病、劳累等原因导致身体弯曲的状态。
“伛伛”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字形和发音在演变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该词汇常用来形容人的身体姿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在**传统文化中,老年人常被描绘为“伛伛”的形象,这反映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同时,这也体现了对生命历程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伛伛”一词给人以沧桑、岁月沉淀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那些经历风雨、岁月磨砺的老年人,唤起人们对生命、时间和衰老的深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遇到需要使用“伛伛”这个词的场合,因为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太常用。然而,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这个词的出现总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在创作一首关于时间的诗歌时,我可能会用到“伛伛”这个词: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
伛伛老者,步履蹒跚。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生命之树,叶落归根。
想象一位伛伛的老人缓缓行走的画面,可能会联想到悠扬的古琴音乐,或是夕阳下长长的影子,这些视觉和听觉的联想都与“伛伛”这个词所传达的沧桑感相契合。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会用“hunchbacked”或“stooped”来形容类似的身体状态。这些词汇在各自的文化中也有其特定的情感和联想。
通过对“伛伛”这个词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在古代文学和文化中的意义和影响。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化底蕴。
1.
【伛】
(形声。从人,区声。本义:背曲) 同本义。
【引证】
《广雅》-伛,曲也。 、 《吕氏春秋·尽数》-苦水所,多尩与伛人。 、 《论衡·论死》-良雌伛伏,体方就成。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伛偻提携。
【组词】
伛兜面孔、 伛伏、 伛步、 伛伸、 伛背、 伛伛
弯腰 (表示恭敬)。
【引证】
《何典》-形容鬼看见,忙伛去将他一把拿住,思量拉他上船。 、 《左传》-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
2.
【伛】
(形声。从人,区声。本义:背曲) 同本义。
【引证】
《广雅》-伛,曲也。 、 《吕氏春秋·尽数》-苦水所,多尩与伛人。 、 《论衡·论死》-良雌伛伏,体方就成。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伛偻提携。
【组词】
伛兜面孔、 伛伏、 伛步、 伛伸、 伛背、 伛伛
弯腰 (表示恭敬)。
【引证】
《何典》-形容鬼看见,忙伛去将他一把拿住,思量拉他上船。 、 《左传》-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