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4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4:48:32
词汇“伛步”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可能的猜测和推断来进行分析。
“伛步”可能是由“伛”和“步”两个字组合而成的词汇。其中,“伛”字有弯腰、驼背的意思,而“步”字则表示行走的动作。结合起来,“伛步”可能指的是弯腰驼背地行走,形容行走时姿态不正或显得疲惫。
由于“伛步”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人物的某种特殊行走姿态,传达一种疲惫、衰老或病态的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语境或方言中。
由于“伛步”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伛”和“步”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以形容特定的行走姿态。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中,“伛步”可能被用来形容老年人的行走姿态,传达一种对老年人的关怀和尊重。
“伛步”可能让人联想到衰老、疲惫和孤独,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同情。
由于“伛步”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并没有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具体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伛步”来形容一个老人的形象,如:
夕阳下,他伛步前行,
每一步都踏着岁月的沉重。
“伛步”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缓慢而沉重地行走。视觉上,可能会想到一个佝偻的身影在夕阳下拉长的影子。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的脚步声和呼吸声。
由于“伛步”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太明确。
尽管“伛步”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可以用来形容特定的行走姿态,传达一种疲惫、衰老或病态的形象。在文学创作中,它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形象描绘工具。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1.
【伛】
(形声。从人,区声。本义:背曲) 同本义。
【引证】
《广雅》-伛,曲也。 、 《吕氏春秋·尽数》-苦水所,多尩与伛人。 、 《论衡·论死》-良雌伛伏,体方就成。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伛偻提携。
【组词】
伛兜面孔、 伛伏、 伛步、 伛伸、 伛背、 伛伛
弯腰 (表示恭敬)。
【引证】
《何典》-形容鬼看见,忙伛去将他一把拿住,思量拉他上船。 、 《左传》-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
2.
【步】
(会意。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本义: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步,行也。 、 《礼记·祭义》-跬步而不敢忘,孝也。 、 《书·召诰》-王朝步自周。 、 《礼记·曲礼》-步路马必中道。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见夫人之步马者。 、 《楚辞·屈原·涉江》-步余马兮山皋。 、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组词】
止步;信步、 步步虚心、 步阁、 步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