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0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9:47
“不伶不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灵活、不敏捷。它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动作或思维不够灵活,显得笨拙或迟钝。
在文学作品中,“不伶不俐”常用来描绘角色的性格特点,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某些行为可能会被描述为“不伶不俐”,以突出他的天真和率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笨拙,或者在某些情况下,用来形容思维不够敏捷。在专业领域,如体育或舞蹈,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评价某人的动作不够协调或灵活。
“不伶不俐”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由“不伶”和“不俐”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伶”和“俐”分别指灵活和敏捷,因此“不伶不俐”就是指不灵活、不敏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中国文化中,灵活和敏捷被视为积极的品质,因此“不伶不俐”通常带有一定的负面含义。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倾向于欣赏那些思维敏捷、动作灵活的人,而“不伶不俐”则可能被视为一种不足。
这个词汇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通常与笨拙和迟钝联系在一起。在表达中,使用“不伶不俐”可能会让人感到某人或某事不够优秀或不够出色。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现得“不伶不俐”,因为我在台上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这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公众场合的不足,并促使我后来加强了相关的训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步伐不伶不俐,
如同冬日里的枯枝,
在春风中摇摆不定。
视觉上,“不伶不俐”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笨拙的人在努力尝试做一些灵活的动作,但总是显得不够协调。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些不协调的声音,如乐器演奏中的错误音符。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lumsy”或“awkward”,它们也用来形容人的动作或思维不够灵活。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的使用情况与“不伶不俐”在中文文化中的使用情况相似。
“不伶不俐”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用来形容不够灵活和敏捷,带有一定的负面含义。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文学到口语,再到专业领域。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对于深入理解中文文化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是有益的。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伶】
(形声。从人,令声。本义:古乐官名、相传黄帝时有伶伦,世掌乐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伶,弄臣也。 、 《韩诗·车邻》-寺人之伶。 、 《国语·鲁语》-令伶箫咏歌。 、 《诗·简兮序》-仕于伶官。 、 《国语·周语》-问之伶州鸠。
【组词】
伶官、 伶工、 伶伦、 伶界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俐】 ——“伶俐”(línglì):聪慧;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