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3:51
“嗣后”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之后”、“以后”。它通常用来指代某个时间点或**之后的时期。
在文学作品中,“嗣后”常用于描述故事情节的发展,强调时间的推移。在口语中,它可能显得稍微正式,不如“之后”或“以后”常用。在法律文件或正式文书中,“嗣后”用于指代合同或协议生效后的时间段。
同义词中,“嗣后”较为正式,而“之后”和“以后”更为常用和口语化。反义词则用于指代某个时间点或**之前的时期。
“嗣后”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嗣”字有继承、接续之意,“后”字表示时间上的后续。在古代文献中,“嗣后”常用于描述继承王位后的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扩大,但仍保留一定的正式和书面语色彩。
在**传统文化中,“嗣后”可能与家族继承、王位传承等概念相关联,强调时间的连续性和责任的传递。在现代社会,它更多用于法律和正式文书,强调后续行动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嗣后”给人一种稳重、正式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文献或法律文件。它传达了一种时间上的延续和责任的传递,带有一定的庄严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较少使用“嗣后”,因为它显得较为正式。但在撰写正式报告或法律文件时,我会选择使用它来表达后续的时间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嗣后的岁月,如流水般悄然逝去,留下的是无尽的回忆和感慨。”
视觉上,“嗣后”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卷轴或法律文书。听觉上,它可能与庄重的宣读声或历史叙述的声音相关联。
在英语中,“嗣后”可以对应为“subsequently”或“thereafter”,都带有正式和书面语的意味。在其他语言中,类似的词汇也会有类似的正式和书面语色彩。
“嗣后”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词汇,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常用,但在正式文书和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传达了时间的延续和责任的传递,带有一定的庄严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类词汇有助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1.
【嗣】
(形声。从册,从口,司声。册,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的文书。口,下令。甲骨文从大,从子,从册,会意。大子,即嫡长子。本义:诸侯传位给嫡长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嗣,诸侯嗣国也。 、 《书·舜典》-舜让于德,弗嗣。 、 《书·舜典序》-将使嗣位。
【组词】
嗣王、 嗣君、 嗣主、 嗣位、 嗣皇、 嗣圣、 嗣临
2.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