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3: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3:48
词汇“拿粗挟细”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拿粗挟细”字面意思是抓住粗大的,夹带细小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处理事情时,既要抓住主要问题,也不忽视细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全面性和细致性,既要宏观把握,也要微观处理。
“拿粗挟细”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处理事务的一种哲学思想,即全面而细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这种思想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在处理问题时要平衡宏观与微观,整体与细节。这种思想在的管理哲学和日常行为中都有所体现。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细致的印象,让人联想到一个有条不紊、细心周到的人。在情感上,它传递出一种可靠和专业的态度。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组织一次大型活动时,深刻体会到“拿粗挟细”的重要性。从策划到执行,每个细节都不能忽视,这样才能确保活动的成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拿粗挟细织锦绣,点滴成画映春秋。”
视觉上,这个成语让人联想到一个细致的工匠在精心制作工艺品;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一个沉稳的声音在指导工作。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y attention to both the big picture and the details”,强调的也是全面性和细节的重要性。
“拿粗挟细”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全面性和细致性的概念,也让我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更加注重平衡宏观与微观。通过深入学这个成语,我更加欣赏汉语的丰富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1.
【拿】
(会意。手合起来,表示握持,字本作“挐”。从手。奴声。本义:握持)。
同本义。
【引证】
《水浒传》-手里拿串拍板。
【组词】
从架上拿书;用钳子拿钉子;他拿起帽子和大衣走了;别拿我的东西
2.
【粗】
(形声。从米,且声。本义:糙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粝米也。禾黍粟十六斗大半斗为米一斛。-粗,疏也。 、 《左传》-粮则无矣,麤则有之。
【组词】
粗糠
3.
【挟】
(形声。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挟,俾持也。 、 《国语·齐语》-挟其枪。刈耨鑮。 、 《管子·小匡》注-右掖曰挟。 、 《国语·吴语》-挟经秉枹。 、 《楚辞·天问》-何冯弓挟矢。 、 《战国策》-左挟弹,右摄丸。 、 《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 、 明·魏禧《大铁椎传》-骑马挟矢。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操刀挟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挟匕首。
【组词】
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4.
【细】
(形声。从系(mì),囟(xìn)声。系,细丝。本义:细小)。
同本义。和“大”相对。
【引证】
《说文》。按,细者,细之微也。-细,微也。 、 《广雅》-细,小也。 、 《礼记·檀弓》-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 《国语·周语》-细钧有钟无镈。 、 《墨子·天志中》-此吾所谓君子明细而不明大也。 、 《荀子·劝学》-不积细流。 、 吴均《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唐·张志和《渔歌子》-斜风细雨。 、 清·刘开《问说》-不知其细。
【组词】
细崽、 细人、 细探人、 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