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0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02:35
“拿班作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模仿别人的样子,摆出某种姿态。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故意装出某种样子或姿态,以显示自己的某种身份、地位或能力,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这种行为是虚伪或不真诚的。
在文学作品中,“拿班作势”常用来描绘那些虚伪、矫揉造作的人物形象,如《红楼梦》中的某些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批评某人装腔作势,不真实。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人们的社交行为和身份构建。
同义词:装腔作势、矫揉造作、虚张声势 反义词:真诚、自然、朴实
这些同义词在细微差别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装腔作势”更强调模仿和夸张,而“矫揉造作”则强调过分修饰和做作。
“拿班作势”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虚伪行为的批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和含义可能有所扩展或变化,但其核心意义——批评虚伪和做作的行为——保持不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真诚和朴实被视为美德,而“拿班作势”则被视为不诚实和缺乏真诚的表现。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试图通过虚假的外表或行为来获得不正当优势的人。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虚伪、不真诚和做作。它可能引发对那些试图通过虚假手段获得认可或优势的人的厌恶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他们总是试图通过装腔作势来吸引注意或获得某种地位。这种行为往往让人感到不舒服,因为它缺乏真诚和自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他拿班作势,假装是诗人, 字句间却无真情流露。”
想象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夸张地表演,试图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吸引观众的注意,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拿班作势”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tting on airs”或“acting pretentious”,这些表达也用来描述那些试图通过虚假或夸张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人。
“拿班作势”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有力的批评工具,用来揭示和批评那些虚伪和不真诚的行为。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也有助于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凤姐见他素日不大拿班作势的,便依允了。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八回:“晓得吴瑞庵烧了案卷,功名决计不保,所以~的,不肯一请就去。”
1.
【拿】
(会意。手合起来,表示握持,字本作“挐”。从手。奴声。本义:握持)。
同本义。
【引证】
《水浒传》-手里拿串拍板。
【组词】
从架上拿书;用钳子拿钉子;他拿起帽子和大衣走了;别拿我的东西
2.
【班】
(会意。从玨,从刀。金文,中间是刀,左右是玉。象用刀割玉。本义:分割玉)。
分瑞玉。瑞玉是古代玉质的信物,中分为二,各执其一以为信。
【引证】
《说文》-班,分瑞玉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组词】
班瑞
3.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4.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