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5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57:13
无目:字面意思是指没有眼睛,但在汉语中,这个词通常用作比喻,意味着没有洞察力、缺乏远见或无法看清事物本质。
“无目”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动物或物体没有眼睛的状态。随着语言的发展,其意义逐渐扩展到比喻层面,用来形容人的认知或判断能力上的缺陷。
在**传统文化中,“无目”常与“盲目”相联系,强调了在决策和行动中需要有清晰的视野和判断力。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批评那些缺乏远见和战略思维的行为。
“无目”这个词给人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无知、盲目和错误。在表达中,使用这个词可以强调某人的错误判断或行为的无理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无目”来形容一个朋友在投资上的决策,因为他没有充分研究市场就盲目投资,结果损失惨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无目的世界里,我寻找着那一丝光明,希望照亮前行的路。”
视觉上,“无目”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模糊的图像;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沉闷、不清晰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lind”或“short-sighted”,它们在意义上与“无目”相似,都指缺乏远见或洞察力。
通过对“无目”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个词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认知和判断上的缺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无目”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