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8:19
嫁奁(jià liá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嫁妆”,指的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夫家的财物,包括衣物、首饰、家具等。这个词汇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婚姻的一种经济交换形式,即女方家庭通过提供嫁妆来增加女儿在夫家的地位和保障。
在文学作品中,“嫁奁”常常被用来描绘传统婚礼的场景,强调婚姻的社会和经济层面。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传统婚姻*俗时仍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人类学,研究者可能会使用“嫁奁”来分析婚姻制度和社会结构。
同义词:嫁妆、陪嫁 反义词:聘礼(男方给女方的财物)
“嫁奁”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嫁”指女子出嫁,“奁”原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后泛指女子出嫁时携带的物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嫁奁的内容和意义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社会中,嫁奁的概念已经不如古代那样重要。
在**传统文化中,嫁奁是婚姻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家庭间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在某些地区,嫁奁的丰厚与否被视为女方家庭的面子和对女儿的关爱。然而,随着现代化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嫁奁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提到“嫁奁”,可能会联想到传统婚礼的庄重和喜庆,以及家庭间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可能引发对传统性别角色和婚姻经济交换的反思。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参与或见证了传统婚礼,可能会直接接触到嫁奁这一概念,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在创作中,可以将“嫁奁”作为一个象征,代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或者家庭间的情感纽带。例如,在小说中描述一个现代女性如何看待和处理传统嫁奁的问题,展现她的独立性和对传统的挑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传统婚礼中嫁奁的场景,如精美的首饰和华丽的衣物。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婚礼上的喜庆音乐和欢笑声。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概念有印度的“dowry”(嫁妆)和西方的“trousseau”(新娘的嫁妆)。这些概念在各自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和重要性。
“嫁奁”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传统婚姻的经济层面,也承载了文化和社会的深厚意义。在现代社会,虽然其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反思的文化现象。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
1.
【嫁】
(形声。从女,家声。本义:女子出嫁)。
同本义(跟“娶”相对)。
【引证】
《说文》-嫁,女适人也。 、 《易·序卦》。虞注:“嫁,归也。”-归妹。 、 《仪礼·丧服》。虞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曰适人。”-子嫁反。 、 《诗·大雅·大明》-自彼殷商,来嫁于周。 、 《史记·滑稽列传》-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
【组词】
嫁杏、 嫁子、 嫁娶、 嫁殇
2.
【奁】
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
【引证】
《世说新语·巧艺》-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 、 李商隐《骄儿诗》-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戌。
【组词】
妆奁
泛指盛放器物的匣子。
【引证】
《红楼梦》-…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
【组词】
一奁饭、 茶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