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1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7:17:48
词汇“媿”和“赧”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们属于较为古雅的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下面我将对这两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这两个词汇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用来描述人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在现代语境中,它们的使用频率较低,通常出现在较为正式或文学性的文本中。
在古代**文化中,羞愧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与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规范紧密相关。媿和赧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行为和情感表达的规范。
这两个词汇带有一种古典和含蓄的美感,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内敛和谦逊。在现代,它们的使用可能会给人一种文雅和深沉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这两个词汇的使用场景较少,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创作或学术讨论中,它们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古典的情感和氛围。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媿”和“赧”来营造一种古典的情感氛围,如:
月下独酌,心媿无人知,
脸赧如桃花,独自羞。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会用“ashamed”和“blush”来表达类似的情感和外在表现。
“媿”和“赧”这两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们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在学*和使用这些词汇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适当地运用这些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媿】
惭愧
【引证】
《说文》。-媿,惭也。从女,鬼声。 、 《礼记·聘礼》-所以媿厉之也。 、 《庄子·骈拇》-永媿乎道德。 、 《荀子·儒效》-众人媿之。
【组词】
媿切、 媿色、 媿佩、 媿怍、 媿赧
羞辱。
【引证】
《广雅》-媿,耻也。 、 汉·袁康《越绝书》-大夫种始谋曰:“昔者吴夫差不顾义而媿吾王。”
2.
【赧】
(形声。从赤,(fú)声。脸红,故从赤。本义:因惭愧而脸红)。
同本义。
【引证】
柳宗元《乞巧文》-大赧而归,填恨低首。 、 刘义庆《幽明录》-鬼即赧愧而退。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组词】
赧颜、 赧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