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1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3:16:40
词汇“拔葵啖枣”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拔葵啖枣”字面意思是拔起葵菜,吃掉枣子。这个成语比喻人贪图小利,不顾大局。葵菜是一种古代常见的蔬菜,枣子则是常见的水果,两者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因此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眼前小利的贪图。
在文学作品中,“拔葵啖枣”常用来形容那些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后果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个人或集体的决策时,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只看眼前利益的行为。
“拔葵啖枣”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原文是:“拔葵去织,啖枣食李。”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成语形式,用来形容人的短视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对贪图小利而忽视大局。因此,“拔葵啖枣”这个成语在教育人们要有远见,不要因小失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批评和警示,提醒人们在决策时要考虑长远利益,不要被眼前的诱惑所迷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或组织因为贪图小利而做出损害整体利益的决定。这时,我们可以用“拔葵啖枣”这个成语来批评这种行为。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拔葵啖枣”作为一个象征,用来描绘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后果的人物形象。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田间拔起葵菜,吃掉枣子的场景,这样的画面可以直观地传达出贪图小利的形象。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批评或警示的声音,提醒人们不要做出短视的行为。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观念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体现,比如英语中的“penny wise, pound foolish”(小处精明,大处糊涂)。
通过对“拔葵啖枣”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意义。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决策时要考虑长远利益,不要被眼前的诱惑所迷惑,这对于我们的语言学和表达都是非常重要的。
阖境无拔葵啖枣之盗,而楚人到于今犹歌咏之。
1.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2.
【葵】
(形声。从艸,癸声。本义:植物名。指“冬葵”,古代主要的蔬菜。《说文》:“菜也。”也指“向日葵”)。
蔬菜名。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腌制,称葵菹。
【引证】
《说文》-葵,葵菜也。 、 《诗·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 、 《仪礼·士虞礼记》-夏用葵。 、 《周礼·醢人》-其实葵菹。
【组词】
葵倾、 葵藿
3.
【啖】
(形声。从口,炎声。本义:吃,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啖,噍啖也。 、 《广雅》-啖,食也。 、 《荀子·王霸》。注:“并吞之貌。”-啖啖常欲人之有。 、 《太玄·玄莹》。注:“含也。”-啖函启化。 、 《史记·项羽本纪》-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 宋·苏轼《食荔枝二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明·刘基《苦斋记》-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组词】
啖蔗、 啖啖、 啖指咬舌
4.
【枣】
(会意。从双朿(cì)。朿,木芒。枣树多刺。本义:枣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枣,羊枣也。 、 《尔雅》-枣有十一名,羊枣其一也。 、 宋·苏轼《浣溪沙》-衣巾落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