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6: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6:43
“动荡不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局势或情况不稳定,充满了变动和不安定因素。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政治、经济、社会或其他领域中的不稳定状态,人们在这种状态下感到焦虑和不确定。
“动荡不安”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动荡”和“不安”两个词组合而成,描述的是一种动态的不稳定状态。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一致。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时期都经历了动荡不安的阶段,如战乱、朝代更替等。因此,这个词汇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常被用来描述那些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期。
“动荡不安”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混乱、焦虑和不确定性。在个人层面,它可能引发对未来的担忧和对现状的不满。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经济危机时期感受到“动荡不安”,那时工作不稳定,收入减少,整个社会氛围都显得紧张和焦虑。
在诗歌中,可以将“动荡不安”融入描述自然灾害或人类冲突的场景,如:
“风起云涌,大地动荡不安, 人们在废墟中寻找希望的光芒。”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urbulent”和“unstable”,它们在描述政治、经济或个人情绪时也有类似的含义。
“动荡不安”这个词汇在描述不稳定状态时非常有力,它不仅适用于历史和政治背景,也适用于个人情感和日常生活。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社会和个人状态。
他和陈文婷谈起,两人都觉得纵然社会上动荡不安,革命的前途还是光明的,乐观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6章:“~的大自然也煽起了他内心的风暴。”
1.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2.
【荡】
(会意。从皿,从汤,汤亦声。本义:洗涤)。
同本义。
【引证】
班固《西都赋》-荡亡秦之毒螫。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