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9:28
放对 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或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放对”可以理解为“放置在正确的位置”或“对准”。然而,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可能在一些特定的方言或古文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由于“放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有特定的隐喻或象征意义,但在日常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几乎不会出现。
由于“放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例句可能不太自然或不常见:
“放对”这个词汇的词源不太明确,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汉语,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它的演变可能与语言的简化和常用词汇的替换有关。
由于“放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特定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的意义和影响非常有限。它可能在一些特定的方言或地区文化中有所体现,但在主流文化中并不显著。
“放对”这个词汇给人的情感反应较为中性,它主要与准确性和正确性相关。在联想上,它可能与整理、秩序和精确性有关。
由于“放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它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会有所应用,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放对”用于描述某种精确的动作或过程,例如:
由于“放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较为有限。在视觉上,它可能与整齐排列的物品或精确的动作有关;在听觉上,它可能与清脆的放置声或精确的指令有关。
由于“放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非常有限。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放对”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它的含义和应用范围较为有限。在学习语言和表达中,它不是一个重要的词汇。然而,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