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1: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1:38
放学:指学校结束一天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离开学校回家的时间。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描述学校日常作息的一部分,标志着学生在校学*的结束和自由时间的开始。
“放学”一词源于汉语,由“放”和“学”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学校教育并不普及,因此这个词的使用并不广泛。随着教育体系的发展,“放学”逐渐成为描述学校日常作息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放学”不仅仅是学校作息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放学后的时间被视为学生自主学和家庭互动的重要时段。
“放学”通常带有一种轻松和期待的情感。它象征着一天学*的结束,学生们可以放松身心,享受自由时间。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放学总是伴随着欢声笑语和朋友们一起回家的场景。那是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可以暂时摆脱学*的压力,享受简单的快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放学”:
夕阳下的放学铃,
孩子们的笑声如歌。
书包轻摇,心儿飞,
回家的路,梦开始。
想象一幅画面:夕阳下,一群孩子背着书包,笑着跑出校门。耳边仿佛能听到放学的铃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
在英语中,“放学”可以对应为“school's out”或“dismissal”。不同文化中,放学后的活动和家庭角色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标志着学校生活的结束和家庭生活的开始。
“放学”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个日常*,还承载着情感和文化价值。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的多重含义和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