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1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15:33
“死期”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生命的终结时刻,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生命的最后阶段或即将死亡的时间点。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也可以指某个**或状态的最终期限或结束时间。
“死期”一词源于汉语,由“死”和“期”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死”指生命的终结,“期”指时间或期限。随着时间的推移,“死期”逐渐被用来指代生命的最后时刻或某个**的最终期限。
在**文化中,“死期”常常与死亡、终结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带有一定的悲观色彩。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doomsday”也有类似的含义,但可能更多地与末日或灾难联系在一起。
“死期”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悲观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预测性。它也可能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次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死期”可能与亲人的离世或个人面临的重要决策时刻相关。例如,在亲人临终时,可能会深刻体会到“死期”的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将“死期”融入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描绘:
死期如影随形,
生命之花凋零。
时光匆匆流逝,
终将归于寂静。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如“doomsday”或“end of life”也有类似的含义,但可能更多地与末日或生命的终结联系在一起。在不同文化中,对“死期”的理解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涉及到生命的终结和时间的流逝。
“死期”一词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指代生命的终结,也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死期”一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生命的脆弱性和时间的无情。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期】
(形声。从月,其声。金文从日,其声。战国古文从日,丌(qí)声。日、月都有表时间的意思。本义:约会,约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会者,合也,期者,邀约之意,所以为会合也。”-期,会也。 、 《易·归妹》-归妹愆期。 、 《管子·侈靡》。注:“匝一月曰期。”-若旬虚期于月津。 、 《礼记·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叔孙旦而立期焉。 、 《史记·留侯世家》-与老人期,后何也? 、 《世说新语·方正》-与友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