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1:5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1:53:54
时俗:这个词由“时”和“俗”两个字组成。在汉语中,“时”通常指时间、时代或时尚,而“俗”则指俗、风俗或通俗。因此,“时俗”可以理解为特定时代或社会中的流行俗、风尚或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
“时俗”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其基本含义在历史长河中变化不大,但随社会变迁,其具体指代的*俗和风尚会有所不同。
在**传统文化中,“时俗”往往与儒家思想中的“礼”相结合,强调顺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个人主义的兴起,“时俗”更多地与个人选择和自由相关联。
“时俗”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适应与选择。它可能引发对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变迁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遵循某些时俗,比如节日庆祝的方式、穿着打扮的风格等。这些时俗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时俗如梦,古巷深处,旧时风韵犹存。”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古老的村庄,村民们按照传统的时俗庆祝节日,孩子们穿着传统的服饰,欢声笑语中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时俗”可能有着不同的表现和意义。例如,西方文化中的“时俗”可能更强调个人主义和创新,而东方文化可能更注重传统和集体主义。
“时俗”这个词在理解和描述社会文化现象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特定时代的社会行为和风尚,还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运用“时俗”这个词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