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9:0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9:06:42
“不刊之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可刊登的言论”,基本含义是指那些正确无误、不可更改的言论或理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言论的权威性和不可质疑性。
在文学中,“不刊之说”常用来形容经典著作中的观点,如“《论语》中的某些言论被后世奉为不刊之说”。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哲学、历史学等,它经常被用来描述那些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或观点。
同义词:
反义词:
“不刊之说”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不刊之论,不可胜言也。”这里的“刊”指的是修改或删改,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那些不可修改的言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那些权威且不可质疑的言论。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权威和经典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因此,“不刊之说”在社会背景中体现了对权威言论的尊重和认可。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强调某些观点的不可挑战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权威的感觉。在使用时,它往往带有一种敬仰和认可的情感色彩。对于我来说,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经过时间考验,被广泛认可的经典著作和理论。
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我经常遇到一些被同行视为“不刊之说”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容置疑。例如,在物理学中,牛顿的三大定律就被视为“不刊之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不刊之说,如星辰恒久, 真理之光,穿越时空的尽头。 经典之言,铭刻心间, 智慧之泉,永不枯竭。
在视觉上,“不刊之说”可以联想到古老的图书馆,书架上摆满了经典著作,每一本书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庄严的演讲,声音坚定而有力,传达着不可动摇的真理。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rrefutable argument”或“indisputable fact”,都强调了言论或事实的不可质疑性。这些表达在西方文化中同样体现了对权威和真理的尊重。
“不刊之说”这个成语在我对汉语的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权威和真理在语言和文化中的地位。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欣赏汉语的深度和魅力。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刊】
(形声。从刀,干声。本义:砍,砍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刊,剟也。 、 《广雅》-刊,削也。 、 《周礼·柞氏夏日至令》。注:“谓斫去次地之皮。”-刊阳木而火之。 、 《礼记·杂记》。注:“犹削也。”-刊其柄与末。 、 《书·益稷》-随山刊木。
【组词】
刊山、 刊木、 刊薙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说】
古语的读法。 同: 悦
【引证】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战国策·魏策》-秦王不说。 、 《韩非子·内诸说上》-宣王说之。 、 《韩非子·五蠹》-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