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56: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56:02
狼狈逃窜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像狼和狈一样慌乱地逃跑。其中,“狼狈”原指两种动物,狼和狈,传说中它们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后来,“狼狈”被用来形容处境困难,窘迫不堪。而“逃窜”则是指慌乱地逃跑。因此,“狼狈逃窜”整体上形容人在非常窘迫、慌乱的情况下逃跑,通常带有贬义。
“狼狈”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指狼和狈两种动物,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的困境。而“逃窜”则是直接描述逃跑的行为。两者结合,形成了“狼狈逃窜”这一成语,用以形容人在极度困境中的慌乱逃跑。
在**文化中,狼通常被视为狡猾和凶狠的象征,而狈则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与狼相互依赖。因此,“狼狈逃窜”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们对困境中慌乱行为的负面评价。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失败、尴尬和无助。它影响思维和表达,使人在描述类似情境时更加生动和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次街头小偷被发现后狼狈逃窜的情景,这个成语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狼狈逃窜的身影,如同迷失的灵魂,在黑暗中寻找救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慌乱中逃跑的场景,背景可能是混乱的街道或战场。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急促的脚步声和慌乱的呼吸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lee in panic”或“run for their lives”,虽然不如“狼狈逃窜”那样形象和富有文化内涵,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慌乱逃跑的意味。
“狼狈逃窜”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形象和生动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人在困境中的慌乱逃跑,还蕴含了文化和社会的负面评价。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与其在群起而攻之中~,倒不如主动辞去军长职务,还有几分体面。
1.
【狼】
(形声。从犬,良声。本义: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 、 《诗·齐风·还》-并驱从两狼兮。
2. 【狈】 传说中的一种兽,狼属。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爬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所以用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狼狈为奸”:互相勾结做坏事。
3.
【逃】
(形声。从辵(chuò),兆声。本义:逃走,逃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逃,亡也。 、 《庄子·外物》-许由逃之。 、 《韩非子·喻老》-恒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 《韩非子·内储说上》-处于逃。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逃未及远。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脱身以逃。
【组词】
逃闪、 逃越、 逃生子、 逃犯、 逃军
4.
【窜】
(会意。从鼠,从穴。老鼠在洞穴里,表示“隐匿”、“逃窜”。简化为“窜”,形声,从穴,串声。本义:躲藏)。
奔逃。
【组词】
逃窜、 窜亡、 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