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2:15: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2:15:17
接伴使:在古代中国,接伴使是指负责接待外国使节或官员的官员。他们的职责包括安排住宿、提供食物、安排礼仪活动以及确保使节的安全和舒适。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接伴使常常出现在描述外交场合或宫廷生活的章节中,如《红楼梦》中描述贾府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景。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已经不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化讨论中可能会被提及。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外交学和古代官制研究中,接伴使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同义词:接待官、外交接待员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考虑“驱逐者”或“拒绝接待者”作为对比。
词源:接伴使一词源于古代中国的官制体系,特别是在唐朝和宋朝时期,这个职位非常重要。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职位逐渐消失,但其概念和职责在现代外交接待中仍有体现。
文化意义:接伴使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外交礼仪的重视,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尊重。 社会影响:这个职位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对外交往的规范。
情感反应:接伴使这个词给人一种正式和庄重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和外交场合。 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华丽和外交活动的复杂性。
经历或故事:在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史时,我了解到接伴使的角色对于维护国家形象和促进国际友好关系至关重要。
诗歌:
在古都的晨曦中,接伴使步履从容,
迎接远方的使节,礼仪之邦的风。
视觉联想:可以想象一幅画面,描绘一位穿着古代官服的接伴使在宫廷中迎接外国使节的场景。 听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宫廷音乐和外交场合的正式对话声。
比较: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职位可能被称为“接待官”或“外交接待员”,但其职责和重要性在不同文化中有所不同。
总结:接伴使是古代中国外交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外交礼仪的重视和对国际关系的尊重。虽然这个词汇在现代不常用,但它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外交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反思:了解接伴使的职责和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以及这些传统如何影响现代外交实践。
1.
【接】
迅速,敏捷。 同: 捷
【引证】
《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
2.
【伴】
大貌。
【引证】
《说文》-伴,大貌。从人,半声。 、 《诗·大雅·卷阿》。传:“广大。”笺:“自纵弛之貌。”-伴奂尔游矣。 、 《礼记·大学》-心广体胖(伴)。 、 《孟子》-般(伴)乐怠傲。
3.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