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8:46
半殖民地: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和经济上部分受到外国控制,但仍保留一定的自治权。基本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在形式上独立,但实际上在经济、政治或军事上受到外国势力的支配和影响。
在文学中,“半殖民地”常用来描述那些历史上的国家,如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印度等,它们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虽然保留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实际上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比喻那些在经济或文化上依赖外国的现代国家或地区。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国际关系学,这个词汇用于精确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状态。
同义词:附属国、半独立国、受控国 反义词:独立国、主权国家、自主国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程度和侧重点不同。例如,“附属国”更强调政治上的从属关系,而“半殖民地”则更侧重于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依赖。
“半殖民地”这个词汇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虽然保留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实际上受到外国势力的控制。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描述某些国家的特定历史阶段或现状时,仍被广泛使用。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半殖民地”这个词汇常常带有负面含义,因为它暗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脆弱性和依赖性。在许多发展**家,这个词汇被用来反思和批判过去的殖民历史,以及探讨如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
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无奈的情感反应,因为它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压迫和屈辱。在个人表达中,使用这个词汇可能需要谨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情感上的不适。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历史课程中学*到关于“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这让我对国际关系和历史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词汇帮助我认识到国家独立和主权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半殖民地的阴影下, 文化的融合,心灵的挣扎, 历史的沉重,未来的迷茫,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寻找着自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旧时港口城市的画面,外国商船和本土渔船交织在一起,象征着经济上的依赖和文化的交融。在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带有异国情调的旋律,反映出文化上的混合和冲突。
在不同语言中,如法语的“semi-colonie”或西班牙语的“semicolonia”,这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情况与英语中的“semi-colonial”相似,都用来描述那些在经济和政治上部分受
1.
【半】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半,物中分也。 、 《汉书·高帝纪上》-今汉有天下太半。 、 《汉书·项籍传》-士卒食半。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 、 《聊斋志异·狼三则》-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组词】
太半、 半日;半工;半升
2.
【殖】
(形声。从歺(è),直声。歺,残骨,隶书写作“歹”。本义:脂膏因放置时间过久而变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殖,殖膏久殖也。
3.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4.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