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7:2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7:29:04
反裘伤皮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反穿皮衣,伤害皮毛”。这个成语比喻做事本末倒置,只顾小节而忽视了大局。
在文学作品中,反裘伤皮 常用来批评那些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行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提醒别人不要因小失大。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经济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策略和优先级的选择。
反裘伤皮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反裘负刍,伤皮而不伤毛。”原意是指反穿皮衣,背负柴草,虽然皮衣的毛面朝外,但皮面朝内,这样会损伤皮面而不损伤毛面。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做事不分轻重,只顾小节而忽视了大局。
在传统文化中,反裘伤皮** 强调的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全面考虑,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影响。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提醒人们在决策时要理性思考,避免因小失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过分关注细节而忽视了整体规划的情况,这时反裘伤皮 这个成语就非常有启发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反裘伤皮,细节迷眼,
大局失察,悔之晚矣。
想象一个人反穿着皮衣,背负着沉重的柴草,这个画面可以引发对本末倒置行为的深刻反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enny-wise and pound-foolish",意思是为了省钱而做出不明智的决定,忽视了大局。
反裘伤皮 这个成语在提醒我们处理问题时要全面考虑,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沟通和决策。
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
今详欲因人之饥,以要三倍,~,未足喻之。
1.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2.
【裘】
(形声。从衣,求声。本义: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裘,皮衣也。 、 《白虎通·衣裳》-裘所以佐女功助温也。 、 《周礼·司裘》。注:“大裘,黑羔裘。”-掌为大裘 、 《淮南子·泛论》。注:“裘孤之属也。”-世以为裘者。 、 《礼记·学记》-良治之子,必学为裘。 、 《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裘葛之遗。 、 《聊斋志异·促织》-裘马过世家。
【组词】
裘马甚都、 裘膻、 狐裘;裘氏、 裘冕
3.
【伤】
(形声。从人,塲(shāng)省声。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伤,创也。 、 《礼记·月令》。注:“创之浅者曰伤。”-命理瞻伤。 、 《左传·襄公十七年》-以杙抉其伤。 、 《左传·哀公元年》-无面伤。 、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垩而鼻不伤。 、 《庄子·人间世》-咶其叶,则口烂而受伤。 、 《荀子·正论》-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 、 清·方苞《狱中杂记》-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
【组词】
枪伤;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负伤;轻伤;重伤;遍体鳞伤;死伤;刀伤;烧伤,灼伤;烫伤;冻伤
4.
【皮】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 《广雅》-皮,剥也。 、 《战国策·韩策》-皮面抉眼。 、 《释名》-皮瓠以为蓄。
【组词】
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