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41: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41:27
萑苻:春秋时郑国的泽名,曾是盗贼出没之处。遍地都是像萑苻那样的盗贼窝。形容盗匪横行,出没各处,天下不宁。
郑国多盗,敢人于萑苻之泽。
1.
【萑】
芦类植物 。初生名“菼”,幼小时叫“蒹”,长成后称“萑”。
【引证】
《诗·豳风·七月》-八月萑苇。
【组词】
萑苇、 萑蒲、 萑泽
2.
【苻】
,芦苇杆里的薄膜。 同: 莩
【引证】
《淮南子·俶真》-芦苻之厚,通于无垠。
符契。 同: 符
【引证】
汉《史晨乡孔庙后碑》-即上尚书,参以苻验。 、 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精通皓穹,三纳苻银。
3.
【遍】
(形声。本义:走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徧,徧也。 、 《虞书》-徧于群神。 、 宋·沈括《梦溪笔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 《陈州粜米》-遍衙门告不成。
泛指普遍。
【引证】
《诗·邶风·北门》-室人交徧摧我。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组词】
满山遍野;遍窥、 遍体
4.
【野】
(形声。从里,予声。《尔雅·释言》:“里,邑也。”本义:郊外;野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野,郊外也。 、 《说文》。段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 、 《易·坤》-龙战于野。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 、 《周礼》。注:“谓一百里以外三等采地之中。”-体国经野。 、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野茫茫。 、 明·魏禧《大铁椎传》-光照旷野。
【组词】
野外、 野生;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