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4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41:22
反唇相稽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反过嘴唇来互相责问”。基本含义是指在争论或辩论中,双方互相指责、反驳,通常带有一定的讽刺或挖苦意味。
该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反唇而相稽。”原意是指在争论中双方互相指责,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双方在争论中的激烈对抗。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和为贵”,因此“反唇相稽”往往被视为不和谐的表现。在现代社会,这种成语常用于描述激烈的争论或辩论,反映了社会中不同观点和立场的碰撞。
该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涉及争吵和对抗。联想上,可能会想到激烈的辩论场景,双方情绪激动,互相指责。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两位同事在会议上反唇相稽,争论项目的执行方案。这种场景让人感到紧张和不安,但也反映了团队中不同意见的表达。
在诗歌中,可以将“反唇相稽”融入描述争论的场景,如:
在寂静的夜晚,星光下,
两位智者反唇相稽,
争论着宇宙的奥秘,
言语如剑,互不相让。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两位人物面对面站立,表情严肃,手指对方,形成一种紧张的对峙氛围。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激烈的辩论声和指责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ck horns”或“exchange barbs”,都用来形容双方在争论中的激烈对抗。
“反唇相稽”这个成语在描述争论和辩论的场景中非常有用,能够生动地表达双方互相指责和反驳的情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
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语侵妇,妇~。
1.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2.
【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形体》-脣,缘也,口之缘也。 、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组词】
唇吻、 唇红齿白、 唇不离腮、 唇齿之邦
3.
【相】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相,省视也。 、 《尔雅》-相,视也。 、 《书·盘庚上》-相时憸民。 、 《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 《礼记·月令》-善相丘陵。 、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敢复相士。 、 、 《二刻拍案惊奇》-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
【组词】
相尸、 相女配夫、 相脚头
4.
【稽】
叩头至地。
【引证】
《荀子·大略》-至地曰稽颡,下衡曰稽首。 、 《礼记·射义》-再拜稽首。 、 《仪礼·士丧礼》-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
【组词】
稽拜、 稽颡、 稽颡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