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1:40: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1:40:34
反唇相讥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反过来用嘴唇互相讽刺”,基本含义是指在争论或辩论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批评或指责进行反击,通常是以讽刺或挖苦的方式。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争论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反唇相讥 常用来描述人物之间的激烈辩论或冲突,增添情节的紧张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争吵或辩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辩论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双方律师或政治家之间的激烈交锋。
同义词: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反驳、回击 反义词:退让、妥协、顺从、接受
反唇相讥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辩论和争论的描述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激烈争论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辩论和争论被视为一种智慧的体现,但同时也强调适度和谐。反唇相讥** 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辩论文化的接受和认可。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激烈。它让我联想到激烈的辩论场景,双方互不相让,言语尖锐。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学术讨论中遇到过反唇相讥的情况。当时,我和一位同学对于一个研究方法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互相提出了批评,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思想的战场,我们反唇相讥, 言语如剑,刺穿对方的防线。”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法庭剧中的激烈辩论场景,双方律师言辞激烈,声音高亢,画面紧张。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retort" 或 "counterattack",但它们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可能有所不同。
反唇相讥 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帮助我理解和描述激烈的辩论场景。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语言在表达冲突和争论中的力量。
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济渡满不买帐,~:“皇上信得过我,干您哪一条?”
1.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2.
【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形体》-脣,缘也,口之缘也。 、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组词】
唇吻、 唇红齿白、 唇不离腮、 唇齿之邦
3.
【相】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相,省视也。 、 《尔雅》-相,视也。 、 《书·盘庚上》-相时憸民。 、 《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 《礼记·月令》-善相丘陵。 、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敢复相士。 、 、 《二刻拍案惊奇》-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
【组词】
相尸、 相女配夫、 相脚头
4.
【讥】
(形声。从言,幾(jì)声。本义:旁敲侧击地批评)。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讥,诽也。 、 《公羊传·隐公二年》。注:“犹谴也。”-此何以书讥。 、 《楚辞·大招》。注:“非也。”-诛讥罢只。 、 《史记·游侠传》。正义:“非言也”>-二者交讥。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于人为可讥。 、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公孙布被之讥。
【组词】
讥呵、 讥毁、 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