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38: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38:30
“士农工商”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划分。字面意思是指四个主要的社会阶层:士(学者、官员)、农(农民)、工(工匠、手工业者)、商(商人)。这四个阶层代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四个主要职业群体。
在文学作品中,“士农工商”常用来描述古代社会的结构或反映社会秩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社会分工或职业分类。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它被用来分析古代社会的经济和职业结构。
同义词:四民(指士、农、工、商)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可以与“贵族平民”等词汇进行对比,后者更多强调社会等级的划分而非职业分类。
“士农工商”这一概念起源于周朝,后在儒家经典中得到进一步阐述和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划分逐渐成为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标准方式。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划分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职业的重要性。士(学者和官员)被视为最高阶层,因为他们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儒家道德和治理国家的人。农(农民)被视为社会的基础,因为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工(工匠)和商(商人)虽然在社会地位上较低,但他们的工作对社会的运作同样至关重要。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和职业分工,以及这些职业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地位。它也可能引发对现代社会职业平等和多样性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历史课程中的社会结构,或者在职业规划时作为参考,思考不同职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士农工商,各展其能,共绘江山如画。”
结合古代中国的绘画和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士农工商”在视觉和听觉上的表现,如古代市集的喧嚣声和农田的宁静画面。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罗马的“贵族、骑士、平民、奴隶”或中世纪欧洲的“贵族、神职人员、商人、农民”等,也有类似的社会阶层划分。
“士农工商”不仅是描述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词汇,也是理解古代社会价值观和职业分工的重要窗口。在现代社会,虽然职业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但这个词汇仍然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
1.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2.
【农】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林,从辰。古代森林遍野,如要进行农耕,必先伐木开荒,故从“林”;古代以蜃蛤的壳为农具进行耕耨,故从“辰”。小篆认为从晨,囟(xìn)声。从“晨”,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意。本义:耕,耕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耕必作于晨,故从晨。-农,耕也。 、 《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 、 《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 、 晁错《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 汉·贾谊《论积贮疏》-殴民而归之农。
【组词】
农家子、 农舆、 农战、 农月
努力,勉力。 同: 努
【引证】
《左传·襄公十三年》-小人农力以事其尚。
3.
【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工具形。“工”、“巨”(矩)古同字,有“规矩”,即持有工具。本义:工匠的曲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 、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许君谓工象人有规榘,说颇难通,以巧饰训工,殆非朔义。以愚观之,工盖器物之名也。知者:《工部》巨下云:“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按:工为器物,故人能以手持之,若工第为巧饰,安能手持乎…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盖即曲尺也。
4.
【商】
(会意。从阩,章省声。本义:计算,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汉律志云:商之言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商,从外知内也。 、 《广雅》-商,度也。 、 《汉书·赵充国传》-虏必商军进退,稍引去。
【组词】
商略、 商算、 商度、 商羊、 商谜、 商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