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0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03:21
海啸(tsunami)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陨石撞击等引起的海浪,这种波浪在深海中可能不明显,但当接近海岸时,由于水深变浅,波浪会急剧增高,形成巨大的破坏性波浪,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海啸”一词源自日语“津波”(つなみ),直接翻译为“港波”,因为最初的海啸多在日本沿海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成为描述这一自然现象的标准术语。
在许多沿海文化中,海啸被视为一种不可预测且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它不仅造成物质损失,还常常引发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命脆弱性的反思。
海啸往往引发人们的恐惧和不安,因为它代表了不可控和毁灭性的力量。同时,它也可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存的深刻思考。
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许多家庭失去了亲人,这场灾难让我深刻理解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和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助。
在诗歌中,海啸可以被描绘为“无声的巨兽,悄然吞噬着岸边的宁静”。
海啸的视觉联想通常是巨大的波浪冲击海岸的画面,而听觉联想可能是海浪的轰鸣声和人们的尖叫声。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tsunami”和中文中的“海啸”,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向同一自然现象。
海啸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自然现象,还承载了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对生存的思考以及对科技应对灾害的期待。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应对自然界的挑战。
1.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2.
【啸】
(形声。从口,肃声。本义:撮口作声,打口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啸,吹声也。 、 《诗·召南·江有汜》-其嘨也歌。 、 《礼记·内则》-不嘨不指。 、 《封氏闻见记》-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俯仰啸歌。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倚修木而啸。
【组词】
啸傲林泉、 啸吟、 啸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