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3:58
“不求甚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追求深入理解”。它指的是对事物只了解表面,不深入探究其内涵或细节。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暗示一种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思考的态度。
“不求甚解”出自晋代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意是指读书时不过分追求字面意义的理解,而是注重会意和感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对事物只做表面了解,不深入探究。
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思考和细致研究被视为重要的学态度。因此,“不求甚解”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精神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懒散、不认真的感觉。它提醒我们在学*和工作中要避免浅尝辄止,而应该追求深入理解和细致研究。
在我的学*经历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同学对课程内容不求甚解,只满足于表面的了解,这导致他们在考试和实际应用中表现不佳。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不求甚解的云,飘过知识的海洋,只留下浅浅的波纹。”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片模糊的景象,听觉上,可能是一些模糊不清的声音,这些都与“不求甚解”的浅*理解相呼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kim the surface”或“scratch the surface”,都表示只做表面的了解,不深入探究。
“不求甚解”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学和工作中要追求深入理解和细致研究,避免浅尝辄止。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学*态度和研究精神。
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这人小的时候,诸事颟颟顸顸,~。
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因不满当时吏治的腐败就辞官归隐山林,过着自食其力的隐居生活,他热衷于读书,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其中这样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3.
【甚】
疑问代词。什么
【组词】
甚般、 甚的、 甚娘、 甚实
为什么,怎么
【组词】
甚地
4.
【解】
兽名。
【引证】
《太玄·难》。注:“獬豸者,直兽也。”-角解豸终。
【组词】
解豸
官署,官吏办事的地方。
【引证】
《韩非子》-事私门而完解舍。
【组词】
解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