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0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00:41
“普及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广泛传播、普遍推广的版本。在出版领域,它通常指的是书籍的简化版或平装版,旨在降低成本,使更多的读者能够负担得起,从而达到普及知识的目的。
“普及本”一词源于汉语,直接反映了其目的——普及知识。随着出版业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教育资源普及化的背景下。
在**,普及教育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及本”在推广教育资源、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到“普及本”,我联想到的是知识的平等获取和教育的普及化,这让我感到积极和鼓舞。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经常购买教科书的普及本,因为它们价格合理,帮助我更好地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普及本的书页,承载着知识的翅膀,飞入千家万户,点亮智慧的灯火。”
想象一本书的封面,简洁而明快,象征着普及本的理念——知识的普及和平等。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mass-market paperback”,指的是面向大众市场的平装书。
“普及本”这个词对我来说,不仅代表了知识的普及,也象征了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和传播。
1.
【普】
(会意兼形声。小篆字形,从日,从并。“并”亦可以看作声。“普”是二人并排站着。本义:日无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注:“日无光,则近远皆同。”-普,日无色也。
2.
【及】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及,逮也。 、 《史记`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 《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组词】
赶不及、 企及、 來得及、 及面、 及时应令
3.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