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3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35:54
词汇“[晬面盎背]”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晬面盎背”字面意思是指面部表情温和而背部肌肉紧绷,形容人表面上和善,内心却紧张或有所保留。这个成语强调了表里不一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绘一个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或者用来讽刺那些表面和善但内心狡诈的人。在口语中,由于其较为生僻,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学术讨论中可能会被提及。
“晬面盎背”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为“晬然而温,盎然而背”,形容人的外表和内心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较少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表里如一”的道德观念,因此“晬面盎背”这种表里不一的状态往往被视为不诚实或不真诚的表现。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复杂和难以捉摸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些表面友好但内心复杂的人,或者在某些社交场合中需要小心应对的人。
由于这个成语较为生僻,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太会直接使用,但在分析人物性格或进行文学创作时,可能会借鉴其含义。
在创作一个关于复杂人际关系的故事时,可以使用“晬面盎背”来形容主角的复杂性格,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层次感。
由于这个成语描述的是一种内在与外在的不一致,可以联想到某些电影中角色表面平静但内心波澜壮阔的表演,或者是某些音乐作品中表面柔和但内含紧张节奏的旋律。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smiling on the outside, crying on the inside”可以传达类似的含义。
“晬面盎背”这个成语虽然不常用于日常交流,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描述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时。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文化和语言的细腻之处。
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阳发其华,归根复命,阴结其根也。
1.
【晬】
周年。又特指婴儿周岁或满百日。
【引证】
《清史稿》-李家生子,方晬,而丧失。
【组词】
试晬、 晬日
一周时。即一昼夜。
【引证】
《灵枢·上隔》-下膈者,食晬时乃出。
【组词】
晬时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盎】
(形声。从皿,央声。本义:腹大口小的盛物洗物的瓦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盎,盆也。 、 《尔雅》-盎谓之缶。 、 《乐府诗集·东门行》-盎中无斗米储。
【组词】
盎盂相敲
4.
【背】
(形声。从肉,北声。本义:脊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背,脊也。 、 《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 、 《史记·梁孝王世家》-牛足出背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左手抚鲁直背。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
【组词】
芒刺在背;背袋、 背花、 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