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40: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40:00
“普天之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整个天空之下”,引申为“全世界”或“整个世界”。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范围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常用来形容事物的普遍性或广泛性。
在文学作品中,“普天之下”常用于强调某种现象或情感的普遍性,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演讲中仍可听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某个时期或**的全球影响。
同义词中,“全世界”和“全球”更现代,而“天下”和“四海之内”更传统,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反义词则强调了范围的局限性。
“普天之下”源自**古代的观念,认为天是最高的存在,天之下的一切都属于天子的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不再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广泛应用于描述各种普遍现象。
在文化中,“普天之下”常与“王土”、“王臣”等词汇一起使用,反映了古代的中央集权和天命观念。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保留着其文化底蕴,常用于强调普遍性和广泛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宏大、庄严的感觉,常用于描述那些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事物。它能够激发人们对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思考,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全球性问题时使用这个成语,比如在谈论气候变化或全球经济时,强调问题的普遍性和紧迫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普天之下,星辰如织,每一颗心,都在寻找归宿。”
想象一幅画面:广阔的天空下,大地一望无际,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奋斗。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宏伟的交响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传达出一种普遍和谐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nder the sky”或“across the globe”,但它们缺乏“普天之下”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深度。
“普天之下”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广泛范围的词汇,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使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
~,我当真拿不出的物事却也不多,你尽管狮子大开口便了。
1.
【普】
(会意兼形声。小篆字形,从日,从并。“并”亦可以看作声。“普”是二人并排站着。本义:日无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注:“日无光,则近远皆同。”-普,日无色也。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