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5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50:29
词汇“名物”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具有特定名称和用途的物品或事物。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名物”进行深入分析:
“名物”字面意思是指有名字的物品,通常指那些具有特定名称、用途或文化意义的物品。在古代汉语中,“名物”也常用来指代那些因其独特性或珍贵性而闻名的事物。
“名物”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基本含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名物”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指代实物,还可能指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文化现象。
在文化中,“名物”常常与传统、历史和文化紧密相关。例如,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茶等都是“名物”的典型代表。这些“名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名物”一词往往带有一种珍贵、独特和历史的情感色彩。提到“名物”,人们可能会联想到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依然保存完好的文物,或是那些代表某个时代特色的物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被称为“名物”的物品,如某个地方的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这些“名物”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对不同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名物”融入描述历史或文化的诗句中,如: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名物古迹,岁月悠悠,见证了千年的风华。
提到“名物”,可能会联想到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精美的工艺品或悠扬的古乐。这些视觉和听觉的联想,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在不同文化中,“名物”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名物”可能更多指代那些具有历史或艺术价值的物品,如古罗马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等。
“名物”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通过对“名物”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这一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名物”这一词汇的使用,对于提升语言的精确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