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3: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3:03
拒止(Denial)是一个军事术语,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阻止敌方达成其军事目标的能力。这通常涉及到使用武力或其他策略来阻止敌方的行动,保护己方的领土、资源或战略位置。
在军事领域,“拒止”通常与“区域拒止”(Area Denial)和“反介入”(Anti-Access)策略相关联,这些策略旨在限制敌方在特定区域的行动自由。在文学和口语中,“拒止”也可以用来描述任何形式的拒绝或阻止行为,不限于军事领域。
“拒止”一词源自英语单词“denial”,最初在军事领域中使用,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在语言演变中,它保持了其核心意义,即拒绝或阻止某事的发生。
在军事文化中,“拒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国家安全和战略规划。在社会背景中,它也可以指个人或集体对某种行为或要求的拒绝。
“拒止”可能带有一种防御性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保护和安全。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引起冲突或对抗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拒止某些不适当请求的情况,比如拒止不合理的加班要求或拒止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在诗歌中,可以将“拒止”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力量,如“海浪拒止了船只的接近”,以此来表达自然界的不可侵犯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坚固的堡垒拒止了敌人的进攻;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坚定、旋律紧张的音乐来代表“拒止”的氛围。
在不同语言中,“拒止”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核心意义通常是相似的,即阻止或拒绝。例如,在法语中,“拒止”可以翻译为“refuser”或“empêcher”。
“拒止”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不仅在军事领域有重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也有广泛的使用。了解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不同语境中准确和恰当地使用这一词汇。
1.
【拒】
(形声。从手,巨声。本义:抵御,抵抗)。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其不可者拒之。 、 《荀子·仲尼》注-拒敌也。 、 《荀子·君道》-内以固城,外以拒难。
【组词】
拒御、 拒敌、 拒捍、 拒马
2.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