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6:3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6:31:11
打更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古代**,夜晚由专人敲打梆子或锣,以报时和警示,提醒人们注意安全。打更者通常在夜间每隔一定时间敲打一次,以告知人们当前的时间,同时也是对潜在危险的警示。
在文学作品中,“打更”常被用来营造一种古风或怀旧的氛围,如在描述古代城市或乡村夜晚的场景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传统文化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民俗学中,打更可能作为一个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和时间管理的课题。
同义词:报时、敲梆、夜警 反义词:无(因其特定历史背景,无直接反义词)
“打更”一词源于古代**的夜间报时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逐渐消失,但“打更”这个词保留了下来,成为描述这一历史现象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打更象征着秩序和安全,是古代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时间和安全的重视。
提到“打更”,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夜晚、古朴的街道和历史的沉淀。它带有一种怀旧和安宁的情感。
在现代生活中,“打更”一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话题或传统文化时,它仍然是一个有用的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打更声,悠悠古巷深,时光流转间,唯此声依旧。”
想象一幅画面:月光下的古街,一位打更人敲打着梆子,声音在夜空中回荡,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夜间报时或警示系统可能存在,但具体形式和名称会有所不同。
“打更”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古代的社会现象,也承载了人们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