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22: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22:22
词汇“帝书”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深入分析这个词汇。
“帝书”字面意思是指帝王或所写的书信、诏令或著作。在古代,**的文书通常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正式性,因此“帝书”一词往往带有权威和正式的含义。
在文学作品中,“帝书”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的诏令或书信,如《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可能会提及的诏书。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因为它过于专业和古老。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中,研究古代文献时可能会涉及到“帝书”。
同义词:诏书、圣旨、御笔 反义词:平民书信、民间文书
“帝书”一词源于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
在古代社会,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文书自然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因此,“帝书”在古代社会中象征着权力和法律的最高执行者。
对于我来说,“帝书”这个词带有一种庄严和权威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古代宫廷的严肃氛围和**的威严形象。
在我的生活中,我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帝书”这个词,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古装剧时,这个词会偶尔出现,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的诗歌时,我可能会使用“帝书”这个词来增加诗歌的历史氛围:
金殿深宫夜,烛光映帝书。
字字重千钧,传令天下途。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坐在龙椅上,手持毛笔,正在书写帝书。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或古琴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如罗马帝国,类似的词汇可能是“Imperial Edict”或“Royal Decree”,它们也代表着类似的权威和正式性。
通过对“帝书”这个词的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虽然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这个词,但它仍然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
1.
【帝】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义:花蒂)。
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话中称主宰万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
【引证】
《字汇》-帝,上帝,天之神也。 、 《诗·大雅·文王》-帝命不时。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