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5: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5:09
“文以载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文字用来承载道理”。这个成语强调了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表达,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在文学语境中,“文以载道”常用来评价那些不仅文采斐然,而且蕴含深邃思想的文学作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任何形式的表达(如演讲、文章等)都应承载一定的教育意义或道德价值。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学或传播学,这个成语被用来讨论媒体和教育材料的内容和目的。
同义词“言传身教”强调通过言语和行为来教育,而“寓教于乐”则是指在娱乐中进行教育。反义词“空洞无物”和“言之无物”则指内容空泛,缺乏实质内容。
“文以载道”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文以载道,道以文传。”这句话最初用来描述文学作品的功能,即通过文学来传达道德和哲学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强调内容和意义的场合。
在传统文化中,文学和艺术一直被视为传播道德和哲学思想的重要工具。因此,“文以载道”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深刻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文学作品,以及那些致力于通过文字影响和教育他人的作家和教育者。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使用“文以载道”的理念来设计课程,确保每一节课都能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笔下生花,文以载道,字字珠玑,启迪心灵。”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书桌前,笔耕不辍,周围堆满了书籍,窗外是宁静的夜空。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与“art for art's sake”(为艺术而艺术)相对比,后者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而不一定强调其教育或道德功能。
“文以载道”这个成语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它提醒我在任何形式的表达中都要注重内容的质量和深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我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古人说“~”,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3.
【载】
(形声。本义:乘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载,乘也。 、 《易·暌》-载鬼一车。 、 《诗·小雅·縣蛮》-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 《史记》-陆行载车,水行载舟。 、 《乐府诗集·陌上桑》-宁可共载不。 、 《史记·魏公子列传》-上载公子上坐。 、 清·方苞《狱中杂记》-载以来。
【组词】
搭载;载舟、 载车
4.
【道】
(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道,所行道也。 、 《尔雅》-一达谓之道。 、 《易·履》-道坦坦。 、 《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 《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山海经·海外北经》-道渴而死。 、 《史记·陈涉世家》-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组词】
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 道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