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25: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25:26
“搠包儿”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话中。字面意思是指“偷窃他人财物”,尤其是指在人群中趁人不备,偷走他人的钱包、手机等小件物品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搠包儿”常被用来描述城市中的小偷行为,尤其是在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或市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在口语中,这个词也常被用来警告他人注意财物安全,或者在谈论社会治安问题时提及。
同义词:扒手、小偷、窃贼 反义词:保护、防范、警惕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搠包儿”更侧重于描述在人群中偷窃的行为,而“扒手”和“小偷”则更为通用,可以指任何偷窃行为。
“搠包儿”一词的具体词源不详,但它反映了城市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治安的改善和人们防范意识的提高,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尤其是大城市中,“搠包儿”一词反映了社会治安问题的一部分。它提醒人们在公共场合要提高警惕,保护个人财物。
提到“搠包儿”,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不安全感、警惕和防范。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色彩,因为它涉及到财产损失和个人安全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听到过关于搠包儿的提醒,这让我更加注意保护自己的财物,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
在诗歌中,可以将“搠包儿”作为一个象征,代表城市中的不安全因素:
城市的喧嚣中,搠包儿的身影隐匿, 警惕的目光,守护着每一分安宁。
提到“搠包儿”,可以联想到拥挤的地铁车厢、喧闹的市场,以及人们警惕的眼神和窃窃私语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的“pickpocket”与“搠包儿”有相似的含义,都是指在人群中偷窃他人财物的行为。
“搠包儿”这个词虽然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但它提醒我们在公共场合要提高警惕,保护个人财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1.
【搠】
戳,刺。
【引证】
《水浒传》-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
【组词】
搠杀、 搠番
插。
【引证】
《三国演义》-只见女墙边虚搠旌旗,无人守护。
2.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