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35: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35:31
洗心革面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洗净内心,改变面貌”。基本含义是指彻底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决心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洗心革面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洗心而革面,以事上帝。”后来逐渐演变成形容人彻底改变的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洗心革面强调的是内在的改变和外在行为的转变,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呼应。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希望和重生。它鼓励人们面对错误,勇于改变。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见证一个朋友在经历了一次重大挫折后,洗心革面,重新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洗心革面,重塑自我,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瀑布前,洗净身上的尘埃,象征着内心的净化和外在的改变。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鼓舞人心的旋律,如《命运交响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urn over a new leaf”,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表达了类似的改变和重生的概念。
洗心革面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它不仅是语言学中的重要词汇,也是激励人们积极改变的有力工具。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多重意义和它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
除非它真能放弃传统意识,完全~,重新做起。
1.
【洗】
洗脚。
【引证】
《说文》-洗,洒足也。
姓。同“冼”。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革】
4.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