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1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10:22
全真教:全真教是**道教的一个派别,起源于金代,由王重阳创立。全真教强调道教的内丹修炼,即通过修炼身心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全真教在历史上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元代,全真教达到了鼎盛时期。
全真教的名称来源于其追求“全真”,即完全的真实或真理。王重阳创立全真教时,强调修炼内丹,追求身心的完全真实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真教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但其核心教义一直围绕内丹修炼。
全真教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元代,全真教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全真教的教义和实践对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文学、艺术和哲学。
全真教给我的联想是神秘和深奥,它代表了追求精神上的纯净和身体的健康。这种追求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向往全真教所倡导的内心平静和身体健康。
在我的生活中,全真教的概念启发了我对健康和内心平衡的追求。例如,我开始尝试冥想和简单的内丹修炼方法,以期达到身心的和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全真教:
在静谧的山林间,全真教的弟子
闭目凝神,呼吸如丝
内丹在体内缓缓流转
寻求那永恒的全真之道
全真教的视觉联想可能是宁静的山林、古老的道观和修炼中的道士。听觉联想可能是道观中的钟声、诵经声或是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水声。
在西方文化中,全真教的概念可能与瑜伽、冥想等修行方式相联系,虽然具体实践和哲学有所不同,但都强调身心的修炼和内在的平衡。
全真教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道教派别,不仅在**领域有着重要地位,也在文化和哲学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全真教不仅增
1.
【全】
(一作仝。会意。篆文从入,从王(玉)。盖谓交纳的玉完整无缺。本义:纯色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全,完也。 、 《周礼·考工记·王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龙。
2.
【真】
(会意。小篆字形,从华(huà),从目,从乚(yǐn),从八。《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匕,变化。目,眼睛。乚,隐藏。八,乘载的工具。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同本义。旧时所谓仙人。
【引证】
《说文》。按:六经无真字-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 《庄子·列御寇》-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 、 《列子·天瑞》。注:“太虚之域。”-归其真宅。 、 《庄子·大宗师》-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组词】
真人府、 真仙、 真君、 真味
3.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