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16:0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9 16:09:00
词汇“暴残”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组合,“暴”通常指暴力、猛烈的行为,而“残”则指残缺、残忍或残余。将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负面含义,即极端的暴力或残忍行为。
由于“暴残”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可能是由“暴”和“残”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用以强调极端的负面行为。
在强调法治和人文关怀的社会背景下,“暴残”这样的词汇可能会被用来警示和批判极端的暴力行为,强调社会的正义和道德。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在新闻报道或法律讨论中遇到“暴残”这样的词汇,用以描述极端的犯罪行为。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使用“暴残”来描绘一个黑暗、残酷的世界,增强作品的氛围和情感深度。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极端的暴力或残忍行为,但其具体表达和使用情况会有所不同。
“暴残”是一个强烈的负面词汇,用来描述极端的暴力或残忍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1.
【暴】
(会意。古文从日,麃声。从日出艹米。本义:晒)。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暴,日干也。曝,俗。 、 《小尔雅》-暴,晒也。 、 《考工记》-书暴诸日。 、 《孟子》-一日暴之。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偃卧日中也。”-暴于南荣。 、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 、 《颜氏家训·书证》-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
【组词】
一暴十寒;暴炙、 暴背、 暴浣
2.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