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2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4:22:49
暑湿:这个词汇由两个汉字组成,“暑”指的是炎热的天气,特别是夏季的高温;“湿”则指的是潮湿,水分过多。结合起来,“暑湿”通常指的是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这种气候容易导致人体不适,如中暑、湿气重等问题。
在中医学中,“暑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致病因素,可能导致湿热病症,如腹泻、食欲不振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用“暑湿”来形容夏季的气候特征,或者讨论在这种气候下的身体感受和生活调整。
同义词:湿热、闷热 反义词:干爽、凉爽
“暑湿”作为一个描述气候条件的词汇,其词源直接关联到汉字“暑”和“湿”的本义。在古代文献中,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中,已有对“暑湿”作为致病因素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中医学和日常语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文化中,夏季被认为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暑湿”最重的季节。这种气候条件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饮食、生活惯等方面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养生建议。
提到“暑湿”,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闷热、不透气的感受,以及在这种气候下的身体不适。这种联想可能会带来一种压抑或不愉快的情感反应。
在夏季,我常常会注意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或生冷的食物,以应对暑湿带来的身体不适。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暑湿的午后,蝉鸣如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每一口呼吸都带着夏日的沉重。”
视觉上,“暑湿”可能让人联想到夏日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斑驳光影,地面上的水汽蒸腾。听觉上,可能是蝉鸣和远处雷声的交织。
在其他文化中,如印度,也有类似的气候条件和相应的健康观念,可能会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这种高温潮湿的气候。
“暑湿”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气候现象,也关联到中医学中的健康观念。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夏季的气候特点,以及采取相应的健康措施。
1.
【暑】
(形声。从日,者声。本义:炎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暑,热也。 、 《易·系辞》-一寒一暑。 、 《诗·小雅·四月》-六月徂暑。 、 《礼记·月令》-土润溽暑。 、 《《素问·天玄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 、 《韩非子·人间训》-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 、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乌兽稀毛,其性能暑。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 宋·苏轼《教战守》-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组词】
暑溽、 暑岁、 暑夏、 暑寒、 暑湿
炎热的日子。
【引证】
《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 《韩非子·显学》-寒暑不兼时而至。
2.
【湿】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xiǎn或jìn)声。本义:潮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 、 《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肾其畏溼。 、 《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 、 《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 、 《孟子·公孙丑上》-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组词】
湿洳、 湿渍渍、 湿风、 湿薪、 湿浸浸、 湿渌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