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5: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5:31
护身符的字面意思是一种被认为能够保护其佩戴者免受伤害或带来好运的物品。它通常是一种小巧的装饰品,如符咒、宝石、雕刻品或其他形式的象征物,人们相信它具有超自然的保护力量。
在文学中,护身符常常被用来象征角色的内心力量或希望。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护身符”来形容某物或某人对他们有特别的保护意义。在专业领域,如民俗学或**研究中,护身符的研究涉及其历史、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同义词:符咒、辟邪物、吉祥物、幸运符 反义词:诅咒物、不祥物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象征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反义词则代表了护身符的对立面,即带来不幸或伤害的物品。
“护身符”一词源自拉丁语“amuletum”,意为“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演变,但其核心意义——提供保护和好运——保持不变。
在许多文化中,护身符被广泛使用,如**的护身符、印度的吉祥物、西方的***等。它们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作为个人信仰的表达,也作为文化传统的传承。
护身符常常让人联想到安全感、希望和信仰。它能够激发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个人可能会在重要的考试或面试前佩戴某个特别的护身符,以增强信心和运气。
在诗歌中,护身符可以被描绘为心灵的守护者,如:
在夜的深渊,我紧握着那枚古老的护身符, 它的光芒,是我不灭的希望。
护身符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符文、神秘的仪式音乐,或是闪烁的宝石光芒。
在不同文化中,护身符的形式和意义各异。例如,的护身符通常与道教或相关,而西方的护身符可能与**教或凯尔特文化相关。
护身符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也反映了人类对保护和好运的普遍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护身符”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信仰和俗。
你不能把它作为~的,谁也帮不了你。
1.
【护】
(形声。从言,蒦(huó)声。本义:保卫;保护)。
同本义。
【引证】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吏护还之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吾欲护汝。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从我杀贼护家室。 、
【组词】
护队、 护藏、 护梁、 护镜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
3.
【符】
(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符信。
【引证】
《说文》。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 《周礼·掌节》。注:“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门关用符节。 、 《孟子》-若合符节。 、 《汉书·高帝纪》-封皇帝玺符节。 、 《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
【组词】
符玺、 符宝郎、 符契、 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