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19:3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19:34:00
木已成舟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木头已经做成了船。基本含义是指事情已经完成,无法改变,类似于英语中的 "what's done is done" 或 "the die is cast"。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木已成舟,不可复为。”原意是指木头一旦做成船,就不能再变回木头,比喻事情一旦做成,就无法改变。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决策和行动的不可逆性,反映了人对于结果和后果的重视。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无奈和接受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面对不可改变的现实时的复杂心情。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安慰自己或他人,面对无法改变的情况时,接受现实并寻找新的出路。
在诗歌中,可以将“木已成舟”融入描述历史变迁或个人命运的不可逆性:
岁月如梭,木已成舟, 历史的河流,不可回头。
想象一艘古老的木船在平静的湖面上缓缓前行,背景音乐是悠扬的古筝曲,这样的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木已成舟”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 "the die is cast" 或 "what's done is don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事情不可逆转的含义。
“木已成舟”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传达了事情的不可逆性,还蕴含了对现实的接受和无奈。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如今木已成舟,也是林兄命定如此了。
事情到了这样,可说~。姑少爷再不好,大小姐也只得耐着好好活下去。
1.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2.
【已】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鸡鸣不已。 、 《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德音不已。 、 《史记·项羽本纪》-以故事得已。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孟子·告子上》-是亦不可以已乎? 、 《后汉书·列女传》-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组词】
不已
3.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4.
【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船形。两边象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本义: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 、 《方言九》-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 、 《考工记·总目》-作舟以行水。 、 《墨子·节用》。按,舟之始,古以自空大木为之,曰俞,后因集板为之,曰舟,又以其沿水而行曰船也。-舟以行川谷。 、 《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 《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宋·苏轼《石钟山记》-舟人大恐。(舟人,船夫)。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舟人指点。
【组词】
舟人、 舟次、 舟牧、 舟师、 舟航、 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