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22: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7:22:55
“攘攘熙熙”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两个形容词“攘攘”和“熙熙”组成,形容人群喧闹、繁忙的景象。字面意思是指人们来来往往,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文学作品中,“攘攘熙熙”常用来描绘市集、节日或重要场合的热闹场面,如《红楼梦》中描述贾府的盛大场面。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任何繁忙或热闹的场合,如市场、车站等。在专业领域,如城市规划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人口密集或经济活跃的地区。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的不同,例如“人山人海”更强调人数之多,而“攘攘熙熙”则更侧重于场景的繁忙和热闹。
“攘攘熙熙”源自古代汉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繁忙场景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攘攘熙熙”常与繁荣和昌盛联系在一起,象征着社会的活力和经济的繁荣。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这个词汇也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含义,如过度商业化或社会浮躁。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联想到热闹、活力和生机。它也可能引发对过去或特定文化场景的怀旧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春节期间的庙会上体验到“攘攘熙熙”的场景,那种热闹和喜庆的氛围让人难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攘攘熙熙的市集,人声鼎沸,每一声叫卖都是生活的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繁忙的市集,人们来来往往,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欢快的民间音乐,如锣鼓声,来增强这种热闹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ustling and bustling”或“teeming with lif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繁忙和热闹的意境是相似的。
“攘攘熙熙”这个词汇不仅描绘了具体的场景,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感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半鲁蠢,醉生梦死叹蒙蒙。
1.
【攘】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攘,推也。 、 《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小子何敢攘焉。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随流而攘。 、 《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 、 《汉书·艺文志》-合于尧之克攘。
2.
【攘】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攘,推也。 、 《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小子何敢攘焉。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随流而攘。 、 《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 、 《汉书·艺文志》-合于尧之克攘。
3.
【熙】
(形声,本义:曝晒;晒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熙,燥也。 、 《文选·卢谌·赠刘琨》-仰熙丹崖,俯澡绿水。
4.
【熙】
(形声,本义:曝晒;晒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熙,燥也。 、 《文选·卢谌·赠刘琨》-仰熙丹崖,俯澡绿水。